Jewish Heritag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Finance - A Story told by a Chinese-Jew Mom
Doesn't it make you wonder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Most young children I know live comfortably with everything provided by their parents. My own children do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urmet cuisine and fast food. They can'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rdstrom outfits and Good Will second-hands. At such an innocent age, they learn, they grow, and along the way, they acquir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rough school and family education. With all that (and maybe a little luck), one day, they will be able to support themselves in life.
Is money important? Of course it is. Through education, many of us found the way to make a living.
But is money the answer to everything?
Education is more than just a means to an end. I want my children to grow through the fun of learning. I want them to genuinely care about family, friends, and people around them. I want them to share within their means and ask for no return. I want them to repect themselves and others, despite of cultural and social-economical differences.
Being a millionair definitely opens the door to a comforatble and luxurious life. However, the values children learn through education can not be measured by money. And I believe, these value will be what carry them through any unknown obstacles in life.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 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生下我。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
我不懂得那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 費)。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
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 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 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 "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 "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鄰 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 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裡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 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 可自由支配。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
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
對於這個問 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 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
"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 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
2000謝克爾。 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用投入 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 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 天——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 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 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在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 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 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中國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無比,但卻從來不肯挑明這個話題。
這句話很難說嗎?其實只是簡單的一句:"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
------------------------------------------------------------------------------------------------------------------------------------
讀完這篇文章,你是否也在思考教育的價值?
我的孩子有飯吃,有學上,有自己的玩具和房間。沒有窮過,不曉得四菜一湯和只有泡麵米湯的差別。沒有苦過,不知道Zara當季童裝和破內褲得省下做抹布的不同。錢財的確是生存的必須,透過教育而學有所長,更是大多數人的生財之道。
沒錯,我希望將來孩子能自給自足,衣食無缺,若有充裕的錢財是錦上添花,人生能走更寬廣的路。然而人生的成就不只是用錢財就能衡量,我更期望孩子能體會學習新知的美好,看重人與人之間的情分,在能力範圍內無私的分享和付出,懂得自重也尊重別人。
唯有這樣成長的孩子,才懂得如何在未知的關口,拿捏生命的分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